湿地作为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原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各种公园类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大投入建设湿地公园,但纵观当前发展形势,在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上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1 湿地景观概述
1.1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概念的形成
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决定了湿地整体的功能性,景观规划重点考虑景观环境与人们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人们情感意识的直观体现,所以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主体还是生态环境。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作用,必须要对湿地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自然湿地生态的恢复研究中,建立一个平衡和谐的区域生态系统。
1.2 湿地景观的特征
湿地景观与普通的景观环境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在自然元素的设计基础上,增加了水文、土壤的设计理念,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生态面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求,对不同的湿地景观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群落系统。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以自然的方式恢复生态,包容更多的动植物种类,营造宜人的休闲观光活动空间,因此,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就是原生态性、包容性。
2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1 拟自然化技术
面对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现象,从20世纪起,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恢复自然环境的生态设计尝试,许多区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有些地方生态环境损坏较为严重,仅仅依靠自然动力难以达到恢复原生态的目的。而且为了迎合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缩短生态恢复的周期,引入人工方法进行干预成为必要的应对措施。人工方法主要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协助生态群落的良性循环,从而加快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速度,这就是被人们称作“拟自然化”的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2 人工干预湿地技术
2.2.1 土壤结构改造。土壤的机能在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成分含量的不同以及土壤质量的差异都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内植物的生长状况,如水土污染问题导致许多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土壤中有利于植物正常生长的矿物质成分逐渐减少,因此必须对湿地土壤结构进行良性改造,从而促进湿地系统的良性发展。
2.2.2 湿地基床设计。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地下水或者周边水系统,将人工技术干预下的水循环系统与地下水进行相互渗透结合,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水质的安全,通过使用可渗透、过滤性较好的基床材料来促进湿地水系统的循环,调节湿地景观中的各空间水域。
2.2.3 动物的规划设计。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除了包含水文、土壤因素之外,动物也是必要的组成成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植物界有着直接的联系,能够促进动植物界之间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平衡的生态系统循环体系。除此之外,许多动物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能够间接提高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所以通过人工手段干预动物的繁衍生息,也能获得良好的湿地景观规划效果。
2.3 绿色植物规划设计
根据湿地景观的不同功能体现,对于不同空间内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引用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方法。
2.3.1 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设计。湿地景观环境的核心保护区域是不能对外开放的,以恢复原有生态系统为理念,其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整个湿地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决定着湿地景观规划的生态效益。作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区,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规划必须由专业的科研人员来进行相关的设计指导。
2.3.2 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设计。缓冲区是对原有自然湿地面貌进行改善规划的区域,其中需科学规划植物种类及植被覆盖状况,过于疏散的植物景观不能起到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而过多的植物种类引入招致不必要的生物入侵,也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所以,湿地缓冲区内的植物景观展示要尽可能地推动原生态恢复为目的,充分发挥缓冲作用。
3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及对策
当前湿地景观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对于湿地的盲目开发,不仅没有促进原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而且导致了湿地生态的退化。针对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
3.1 盲目跟风现象严重
鉴于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许多城市大肆开展所谓的湿地建设,盲目跟风,认为开挖一道水渠加入水域养殖就是湿地建设,忽视了湿地景观本身的功能,缺乏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性认知,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湿地项目的开发建设。所以,必须要反思湿地建设的思想误区,以保护原生态环境为核心思想,在必要的情况下引入人工干预技术,加快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进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态功能体系。
可持续发展动力
国家大力提倡湿地公园建设,重视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这不仅是湿地景观建设中的重点,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保护我国的湿地资源,促进自然湿地生态的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合理进行景观设计规划并且引入创新性的设计思想,才能真正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